今天回來簡單說一下imd的工藝結構分類。
imd工藝是手機殼一個主流的工藝結構,簡單概括就是通過將圖案印刷到專用的膠片上,是鏡像方式把圖案印刷到底部,那么在表面能看到正確的圖案而且圖案的顏色不會受到日常使用摩擦而掉色,更優質的片材能夠在圖案表面實現熟悉的手感(磨砂質感)。這個片材通過切割或者再加上成型工序后放到注塑機里邊,把軟邊結構注塑方式結合一起,就成為一個手機殼。
imd的片材有兩種印刷方式,一是通過海德堡等大型印刷機進行印刷,這種顏色會相對準確,而且效率很快,一個約2000小片材訂單基本只需要半天就完成,成本也是相對低,你肯定問肯定有什么缺點我們不知道,對的,最大缺點就是起訂量,起步就是2000小片起步了。而且打樣費高,每次打樣等于開動那個大型印刷機一次,成本不低于600元。
第二種印刷方式通過改裝后的愛普生數碼印刷機,把特殊顏料打印到片材上,這種和我們傳統數碼彩繪加工又不一樣,因為他的精度能夠達到照片級別,但另外一方面問題就是這種通過特殊顏料非原裝墨水,所以曲線會導致每一個數碼印刷機的顏色有小許差異,若對色感要求高必須方案一,但對于起訂量不大起步的訂單一般都采用愛普生數碼印刷機印刷,而你們看到的批發市場采購到imd手機殼基本是方案二,而方案一的大型機器只適合大企業采購或者外貿訂單。方案二的打樣費基本就是200以內,而且出了訂單可以回退。
說完印刷方式我們要說的事結構,我們現在主要看到的是半包結構imd,就是圖案能覆蓋到邊緣一半,而最早的imd只是一個平面片材,就像數碼彩繪一樣只能加工到表面,后來技術進步有工廠通過成型機將片材先實現曲面邊緣成型,然后再注塑,那么就進化出現在的半包設計??隙〞信笥褑栍袥]有全包結構?答案是肯定有的,早起的全包imd設計太臃腫,而去年也有一家工廠實現不臃腫的全包雙片材設計,但市場推不開來,這是和成本與當時結構有錯誤導致,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篇會分析這個問題,因為我手上還有這個結構的樣品。
目前主流imd半包的手機殼,那么如何才能算是合格的成品?
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
第一 圖案的清晰度,這是和你提供的原始圖案文件有關,一般精度達到300dpi的圖案能夠印刷出優質的清晰圖案,但色差這個問題不多不少會有,這是和數碼機印刷的天生缺陷有關。一般要求不大可以忽略這個情況。
第二 模具的形態穩定,就是不會出現扭曲的形態,部分低價代工廠的注塑機臺生產過程,工人按量結算工資,所以導致往往對于取出產品時候沒有留意其是否合格,導致一些邊緣變形或者整體變形產品直接交付,將次品率直接讓客戶承受,做過imd訂單朋友都知道,你下單500,發現有時候工廠會給你490,或者510,這是因為工廠會在生產前提把數量做多一點,而當時490的話,證明他這批訂單變形損耗太多,無法達到500訂單需求,而510個就是因為這批訂單很穩定,基本都能合格交付。
第三 整體邊緣不存在割手感,因為imd半包的邊緣是(特別是左右兩邊)膠片和tpu融合的邊緣,如果加工模具存在問題,這個邊緣的片材會外翻成為一個割手凸出狀態,這種兩側割手感嚴重的產品一般屬于低質廉價品,本來是只適合供應印度非洲等國家的。
基本上上面三方面都能達到要求,就看加工成品價格對比了,有一些工廠報價較高也是因為其工廠部分成本會相對高,例如片材質量,TPU材料質量,模具成本質量,之前有文章也說過,模具起步都是1萬多以上,不排除有人幾千塊模具生產,這也是成本差異,而片材質量也是可以有一倍價格差異,TPU材料更不用說了,全新料和混合二手料的也不是一個價格范圍,這個成本差異估算也適合其他手機殼產品比較,這個也是有空可以后面文章分析。